陶氏膜元件的清洗核心是 “先判断污染类型,再针对性选清洗剂 + 规范操作”,避免盲目清洗损伤膜元件,确保恢复产水通量和脱盐率。

一、清洗前准备与污染判断
1. 清洗触发条件
标准化产水通量下降 10%-15%,或段间压差升高 15%-20%,或脱盐率明显下降(通常≥2%)。
系统停机前常规保养清洗,或长期运行后定期维护清洗(建议 3-6 个月一次,依水质调整)。
2. 污染类型判断(关键前提)
碳酸盐垢:进水硬度高、回收率高,膜表面有白色结晶,清洗后通量快速恢复。
硫酸盐 / 硅酸盐垢:难溶于酸,需专用除垢剂,常伴随通量持续下降。
有机物污染:进水 COD 高,膜表面黏滑、有异味,段间压差缓慢升高。
生物污染:膜表面有黏泥、颜色发暗,伴随微生物异味,需先杀菌预处理。
金属氧化物污染(铁、锰、铜):膜表面呈红棕色或黑色斑点,酸洗后有明显杂质脱落。
二、核心清洗流程(通用步骤)
冲洗排污:用反渗透产水或去离子水,以低压(0.1-0.2MPa)、高流量冲洗膜元件,排出浓水侧残留污染物,冲洗时间 10-15 分钟。
配制清洗液:按污染类型选择专用清洗剂,用产水溶解,控制 pH 值(酸洗液 2.0-3.0,碱洗液 10.0-11.0),温度保持 25-35℃(温度越高清洗效果越好,不超过膜耐受上限 45℃)。
循环清洗:将清洗液注入膜系统,以 0.15-0.25MPa 压力、低流量(约为正常产水量的 30%-50%)循环,循环时间 20-60 分钟;重度污染可静置浸泡 30-60 分钟后再循环。
漂洗中和:用产水或去离子水冲洗膜元件,直至排出水的 pH 值恢复至 6.0-8.0,且无清洗剂残留(可通过电导率检测确认)。
恢复运行:启动系统,先以低压、低回收率运行 30 分钟,再逐步恢复至正常运行参数。
三、针对性清洗方案(按污染类型)
1. 无机垢(碳酸盐、硫酸盐、金属氧化物)
清洗剂:柠檬酸(1%-2% 浓度)、盐酸(0.5%-1% 浓度,控制 pH2.0-3.0),硫酸盐垢可添加专用螯合剂(如 EDTA)。
操作要点:循环清洗时可适当升温(30-35℃),增强除垢效果;避免用高浓度强酸长时间浸泡,防止膜片腐蚀。
2. 有机物与生物污染
清洗剂:氢氧化钠(0.1%-0.5% 浓度)+ 表面活性剂(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,0.1%-0.2%),控制 pH10.0-11.0。
操作要点:生物污染需先投加杀菌剂(如 500-1000mg/L 次氯酸钠)预处理 30 分钟,再进行碱洗;表面活性剂需选择与膜兼容的非离子型产品。
3. 混合污染(常见场景)
清洗顺序:先碱洗(去除有机物和生物黏泥)→ 漂洗 → 酸洗(去除无机垢)→ 最终漂洗。
注意事项:两次清洗之间必须充分漂洗,避免酸碱清洗剂混合发生反应,生成沉淀堵塞膜孔。
四、清洗注意事项
禁止使用含氯、甲醛等氧化性强的清洗剂,陶氏聚酰胺膜对氧化剂敏感,会导致膜片降解。
清洗液需用反渗透产水或去离子水配制,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或硬度离子。
控制清洗压力和流量,避免高压冲击导致膜元件端面密封损坏或膜片脱落。
若一次清洗效果不佳,可重复清洗 1-2 次,或调整清洗剂浓度、温度,禁止盲目延长清洗时间。
清洗后若通量、脱盐率仍未恢复,需检查膜元件是否存在物理损伤(如膜片划伤、端面泄漏),必要时更换膜元件。